English

全国人大 全国政协外委会负责人分别发表谈话

就日本历史教科书审定结果
2001-04-05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负责人今天在这里就日本右翼学者编写的历史教科书得到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审查通过事发表谈话,内容如下:4月3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的多次严正交涉和亚洲近邻各国的强烈反对,执意通过了由日本右翼学者炮制的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2002年版历史教科书的审定,严重伤害了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感情。对此,我们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

这本教科书刻意模糊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对那场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不仅没有认真反省,反而肆意为侵略战争辩解,企图混淆侵略与反侵略的性质,掩盖日本军国主义吞并中国的野心。这些论调是对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正义事业的诋毁,也是对国际公认的历史事实的歪曲。让这样一本为日本侵略罪行开脱,为日本军国主义张目的历史教科书出台,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受害各国人民所决不能接受的。

去年4月,日本右翼学者组织“编写新历史教科书之会”,将其炮制的2002版历史教科书申请样本送交文部省(现更名为文部科学省)审定。由于该书公然宣扬“皇国史观”,否认并美化侵略历史,中国政府和人民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表明严正立场,要求日本政府承担应尽责任,阻止该书出台。韩、朝等亚洲近邻国家也分别作出了强烈反应。日本国内的有识之士、教职员工会等也提出了批评意见。在国内外的强大压力下,日本政府曾多次表示,将按照《中日联合声明》、《中日联合宣言》和1982年“邻国条款”的精神,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但审定的结果表明,这本书的修改是“换汤不换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其掩盖历史事实,美化侵略罪行的实质;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并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

如何对待历史问题是中日以及日本同亚洲邻国关系中一个重大和敏感的政治问题。我们相信日本人民是能够正确对待历史的,但日本国内至今仍有极少数人以各种形式公然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开脱罪责。这本教科书就是最新的例证。它不仅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且将严重误导日本的年轻一代,从而为日本的未来走向留下严重隐患。“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实践证明,搞军国主义,不仅给邻国带来深重灾难,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日本能有今天的发展,则是得益于走和平发展道路,得益于同邻国的和平相处。因此,无论从日本的国家利益出发,还是从促进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出发,日本理应用正确的历史观教育青年一代,而决不能允许任何形式的军国主义势力重新抬头。只有这样,中日友好才能不断加强,日本才能博得亚洲国家和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尊重,从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新华社北京4月4日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外事委员会负责人今天在这里就日本历史教科书审定结果发表谈话。谈话内容如下:

由日本右翼学者编纂的2002年历史教科书已被日本政府主管部门审定通过。这部教科书公然宣扬“皇国史观”,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早已引起亚洲各受害国人民和日本有识之士的警觉和愤慨。我国从维护中日关系政治基础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多次表明严正立场,要求日本政府承担应尽的责任,阻止该书出台。但日方置中方的严正立场于不顾,肆意予以放行。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以及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各界别人士对此极为愤慨,并表示强烈的谴责。

墨写的谎言掩盖不了血的事实。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发动的极其野蛮、极为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遭受了重大灾难。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任何人也否认不了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两国政府和两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两国恢复了邦交,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一些日本右翼势力和极少数持右翼立场的政界人士,在侵略历史问题上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起事端。这次他们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再次大做文章,不仅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受害国人民的感情,也毒化了亚洲各国人民之间友好信任的气氛,并可能误导日本的青年一代,从而为日本的未来埋下严重隐患。

必须指出,日本政府有责任制止日本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滋长和蔓延,不能以任何借口姑息、纵容右翼势力的发展。对日本右翼势力报送的历史教科书书稿,日本政府有关部门虽然作了一些修改,但并未改变其模糊日本侵略战争性质、美化日本侵略历史的基调。这次历史教科书的出台,使人不能不怀疑,日本政府对侵略历史究竟持何态度?

我们强烈要求日本政府恪守《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和《中日联合宣言》,恪守村山内阁以来历届政府就历史认识问题的表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消除这种教科书的恶劣影响,并杜绝此类事件再度发生,以实际行动证明日本真正愿意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历史。我们希望日本的政治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正视历史教训,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警惕一部分右翼势力干扰日本的发展方向,切实推动日本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